2019中醫(yī)助理醫(yī)師二試內(nèi)科學考點:急性白血病
病因
臨床表現(xiàn)
實驗室檢查及其他檢查
診斷及鑒別診斷
治療
病因
白血病是指白細胞某一系列在造血組織中呈腫瘤性增殖,并浸潤其他組織器官,正常造血受抑的一種造血干細胞的惡性克隆性疾病。
成人患者中急粒白血病最多見,在兒童患者中急淋白血病多見。
病毒:成人T細胞白血病是由Ⅰ型人類T細胞白血病/淋巴瘤病毒(HTLV-1)所致。
電離輻射。
化學因素。
遺傳因素。
其他血液病:真性紅細胞增多癥、淋巴瘤、原發(fā)性血小板增多癥、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、多發(fā)性骨髓瘤等最終發(fā)展成為急性白血病。
臨床表現(xiàn)
起病特點:可急驟或較緩慢。急驟者常有高熱、貧血、出血傾向等。
正常血細胞減少的表現(xiàn)
發(fā)熱和感染:感染以咽峽炎、口腔炎最多見,肺部感染、肛周炎及皮膚感染也較常見。嚴重感染可致菌血癥或敗血癥,是急性白血病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。
出血:牙齦出血、鼻出血、皮膚瘀斑均為常見癥狀。結膜或眼底出血,晚期可出現(xiàn)顱內(nèi)出血,內(nèi)臟出血亦多見。
貧血呈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。
白血病細胞增多的表現(xiàn)
淋巴結和肝脾腫大:多為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,質(zhì)地中等,無壓痛。輕至中度肝脾腫大。
骨骼及關節(jié):胸骨中下段壓痛。四肢關節(jié)痛或骨痛在兒童很多見。
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:中樞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白血病(CNL)以腦膜浸潤最多見。表現(xiàn)為頭痛、惡心、嘔吐、視力模糊、頸項強直等。
其他:齒齦腫脹、皮疹或皮下結節(jié);睪丸浸潤、心肺、消化道等浸潤癥狀。
齒齦腫脹、皮疹或皮下結節(jié)
實驗室檢查及其他檢查
血象:白細胞計數(shù)多數(shù)增高,血片中有原始和早期幼稚細胞,
白細胞不增多性白血病。貧血及血小板減少。
骨髓象:確診依據(jù)。
骨髓增生明顯活躍或極度活躍,原始細胞≥全部骨髓有核細胞的30%。正常造血細胞嚴重受抑制,正常幼紅細胞及巨核細胞減少。原始細胞形態(tài)有異常改變。
細胞化學染色:
免疫學檢查:
血生化:
診斷與鑒別診斷
診斷:
癥狀:有發(fā)熱、感染、出血、貧血等
體檢:有淋巴結、肝脾腫大及胸骨壓痛
血象:外周血片有原始細胞
骨髓象:某一系列原始細胞≥30%即可診斷
鑒別診斷
再生障礙性貧血:骨髓檢查可作出正確診斷。
原發(fā)性或藥物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:其貧血與出血程度成比例,血液中沒有原始細胞,骨髓檢查可明確診斷。
類白血病反應:有原發(fā)病史如感染、組織損傷等;一般無明顯貧血及出血;骨髓各系細胞形態(tài)及比例無明顯異常;白細胞堿性磷酸酶活力顯著增高。
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:無明顯貧血及出血,血清嗜異性凝集效價逐漸上升可幫助診斷。
治療
化學治療
目的是達到完全緩解并延長生存期。
完全緩解標準:
白血病的癥狀、體征完全消失
血象:Hb≥100g/L(男性)或≥90g/L(女性、兒童),中性粒細胞絕對值≥1.5×109/L,血小板≥100×109/L,外周血中無白血病細胞;
骨髓象:原粒細胞+早幼粒細胞≤5%,紅細胞及巨核細胞正常。
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
誘導緩解治療:VP方案是急淋誘導緩解的基本方案;
緩解后治療:一般應用左旋門冬酰胺酶、甲氨蝶呤等。
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
誘導緩解治療:常用DA方案、IA方案、HA方案等;
緩解后治療:一般維持治療2~3年時間。
支持治療。
造血干細胞移植。
編輯推薦:
(責任編輯:gx)